经院评论

【经院时评】上好社会实践“必修课”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3-08-04

本网评论员 金平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大学生上好社会实践“必修课”、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指引方向和根本遵循。


  今年暑期以来,学校86支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绽放青春绚丽之花。聚焦红色基因传承,金融学院学生党总支“金火种”小分队前往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围绕“思想铸魂、行动赋能、固本强基、精神洗礼、聚力筑梦”举行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法律普及宣讲,法学院法治宣讲小分队走进武汉市江夏区经院社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景源里社区和江夏区界镇社区,为300余名社区居民和小朋友送去公益法治宣讲服务;聚焦就业创业实践,学校“青马工程”藏龙班的47名优秀学子来到随州市曾都区人社局、区委宣传部、区法院等13个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实习,在实践中淬炼思想、培养作风、积累经验;聚焦基层志愿服务,学校“大梦想家”志愿服务团队连续第六个年头深入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组织开展义务支教和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一张张青春面孔、一声声铿锵誓言、一幅幅实践图景,勾勒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经院好青年的生动轮廓。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大学生要上好社会实践这门“必修课”,既要增强自我内驱力、提升行动力,还要多方合力、靶向发力。


  深入田间地头,涵养“自找苦吃”精气神。


  回忆起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的那段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在梁家河,他几乎什么脏活儿、苦活儿、累活儿都干过,种地、拉煤、打坝、挑粪……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充分肯定同学们“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与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信条思致相因,与凝结在乡土中国深处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智慧经验相融相通。有苦吃就是有机会,“自找苦吃”实则是为自己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造机会。新时代大学生要始终充盈青春应有的蓬勃朝气和奋斗精神,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等活动项目,投身乡村振兴、边境地区建设、“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三减一节”、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等活动,切实展现青春担当。


  打造行走课堂,奏响“大思政课”主旋律。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一重要论断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明确了新方向。


  全面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积极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社会实践,充分挖掘社会实践的思政元素,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全员参与,在“行走的课堂”中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广泛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打造纵横联动的育人“大格局”,畅通理论知识学习和理想信念淬炼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宣讲文件精神和筑牢信仰之基的“任督二脉”,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磅礴力量、价值观认同和民族认同感,坚定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激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的信心、决心和雄心,真正实现“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


  联动政校行企,构建“定向结对”新模式。


  当前,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吃到“闭门羹”、苦坐“冷板凳”、遭遇“中梗阻”的现象已成常态。归根结底,问题症结在于实践资源供需偏差、政校行企联动力不强。


  矫正实践资源供需偏差,要缩短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之间的距离,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找准专业“小切口”,展开实践“大纵深”,强化特色性的、专业化的实践服务;深入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乡村振兴实战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生在丈量祖国大地中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才干本领,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广大人民切实需要。加强政校行企联动,要建立“学院党委把关大局、专业教师指导专业、辅导员引领思想”三重指导模式,推动政治辅导员与专业老师、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政行企与学校、党建与团建“四个协同”;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在政府、部队、企业、社区、乡村进行教育实践体验;要常态化开展实践交流互动,进高校、进企业、进基层学习“双创”工作、党团建设、社团管理等经验;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邀请重点行业企业、区域发展龙头企业在高校建立企业名师工作室,深化定向结对互动。


  强化效果导向,念好“脱虚向实”紧箍咒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提升综合素质的宝贵契机和广阔平台。然而,现实中暴露出的“脱实向虚”倾向大大降低了社会实践的“含金量”。目的不实,导致社会实践成了完成任务、拿到学分的“幌子”;内容不实,导致社会实践成了脱离现实需要和专业需求的“空壳”;过程不实,导致社会实践成了“走过场”“摆样子”“搞形式”“蹭热点”“玩噱头”的“秀场”。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对社会实践进行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完善社会实践成果考核、评价、认定体系建设,并对社会实践如何“脱虚向实”作出具体指引。实践前,高校要加大政策、资金、场地、师资和资源等投入,对社会实践进行系统性设计,开展专项培训、专题辅导;实践中,教师要全程陪同、指导,团队要根据过程中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及时做好转向和应变工作,对标对表扎扎实实逐项落实任务目标;实践后,要加强宣传报道、典型选树、成果提炼、反思总结和校际交流,形成品牌项目,打造精品团队,建立长效机制。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新时代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厚植“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家国情怀,汲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奉献精神,锤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品格,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返回原图
/